阅读历史 |

第535章 很难(1 / 2)

加入书签

第535章 很难

对于这些事情,巴伦也有研究过——他所资助的智库针对英伦的产业结构情况,每年都会为他出具详细的报告。

而随着巴伦在英伦身居高位,并且越发了解了英伦的情况之后,才更深刻的明白到,英伦的未来,已经注定难以回到全球霸主的位置了,甚至就连继续保持目前的地位,都极为困难。

说起来,巴伦现在不但是英伦的公爵,而且他的产业基础,也都在英伦,就算是为了自身财富的安全以及传承,如果有可能的话,他都会尝试让英伦强大起来——这样他才能够通过掌控一定的英伦力量,来获取利益。

但现实来说,这太难了,最多只能够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善而已。

其实不只是英伦,包括欧洲和美利坚在内的西方资本,都会在未来面临重大挑战,而且是越来越力不从心的那种。

这是从巴伦以他对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以及工业生产的状况,加上他前世的时候未来的一些发展,得出的结论。

可以说自从撒切尔夫人的经济私有化改革之后,英伦就彻底失去了全球第一集团强国的竞争可能。

为什么呢?正是因为当时自由市场化的改革,一直到现在,将几乎所有的英伦国有企业,都变成了私有企业。

私有企业的所有者,怎么会在意工业是国家的基础这样的事情,他们只追求利益,需要的是获得更多收入。

如果再将其与英伦等西方国家的选举制相结合,那么对于企业来说,能够获得极少束缚的发展,但对于国家来说,几乎是已经失去了所有的未来——这么说可能过于悲观,但至少是已经失去了工业强国的可能。

这就要从两方面来看,对于私营企业来说,利润才是最重要的——如果能够通过金融或者对外投资来更加轻松的赚钱,谁又去苦哈哈的做制造业呢?

即便是像汽车、电气设备、日用品等工业制造,能够选择在人力成本更低的亚洲、南美等地区开办工厂,谁又会在英伦本土这么一个人力成本如此高的地方办工厂呢?

最终英伦本土能够留下的,只剩下金融业、旅游业等服务业以及高精尖的高利润制造业。

至于说政府的引导作用?

这就要说所谓的皿煮选举制度的最致命的缺陷,那就是每五年一次的议会选举,令他们每一届的政府,只能够看到五年内,甚至是三年内的成绩——他们只会追求短期的利益,而无法去进行更长远的规划。

因为许多的长远规划,可能在短期内,甚至会造成经济停滞或下挫,在突破了某个界限之后,才会进入到一段增长的快车道。

但英伦政府每一届5年的政府,前两年需要收拾前任政府的烂摊子——毕竟能够胜利,肯定是之前的政府有许多地方做得不令人满意,或者造成了危机——然后任期只剩下3年了,为了下一次选举,那么你会选择短期就能见效的急功急利的政策,还是需要五年或者十年才能够有所体现,但对国家的长远发展非常有益的政策呢?

这种为了迎合选民的制度之下,注定无法保证政策的延续性,最终只能够急功近利……

如果这样看来,那么即便是保持高精尖的制造业和金融业,依然能够获得不错的利润,能够保持民众的福利吧……

是的,但这个前提,就是你需要保持你的技术优势,始终在高精尖制造业具有壁垒。

但其他的国家可是在飞速发展,攀登一个個工业明珠,并且将其价格打下,压缩利润啊!

当初的欧美西方为什么恐惧苏联呢?并不只是因为社会制度,也不只因为所谓的“民主”——要知道民主这个词,本就来源于苏联,那时候苏联对西方是有制度优势的。

苏联对于西方来说,最可怕的并不是上面这些,也不是他们的军队,而是持续五年十年的长期计划,能够确保他们集中力量攻破一个个技术难关,这种不断的,持续的,被追赶,并且打破他们的技术壁垒成为常态的感觉,怎么能够让人安心呢?

每打破一个技术壁垒,就意味着一个行业的高利润被埋葬,可能有几个规模不大的“发达国家”被打落凡尘……

面对这样的一个庞然大物,他们只能寄期望于对方犯错误。

幸运的是,苏联的确犯了错误,最终解体。

但他们还能继续这么幸运下去吗?

“我们不能只是将希望放在对方犯错误这上面,即便是无论是在媒体还是综合实力上,我们仍然占优势……”

巴伦对王储和布朗就曾经如此说道:

“任何国家都有可能犯错误,包括美利坚,所以我们还需要保证在需要的时候,能够站到对方那边——我们需要保持任何可能性。”

没有谁比巴伦更了解他曾经的祖国,它并不像西方那么具有侵略性,希望的只是做生意而已——事实上,他们的愿望早就写在天安门城楼上了“全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

至于说英伦的工业制造……

巴伦也只能够保证在利润足够的高端制造业方面,于英伦本土进行更多的投资。

另一方面,就是他所推动的伦敦科技城了,巴伦希望在互联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