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86章 禁海风波(2 / 2)

加入书签

此时的东林党人中有不少就是福建人,而且其中一些出生底层,最早都是靠给泉州漳州的海商报纸写稿子才换来生活费的,如今海商报纸求他们为小海商说两句话,为了避免留下坏名声,他们自然不能拒绝。

王文龙之所以比姚旅心情平静,是因为他知道这次的海禁动议大概率不会实施。

王文龙无视了在一旁看戏的李国助,对杨天生建议道:“杨兄可以调动福建海商的力量,泉州《商报》等海商报纸这几年间已经资助了大量的士人,其中也有一些考上功名的,他们同《商报》也有香火情分,杨兄可以让他们去代表福建士人请愿发声。”

有这样的背景南居益的这篇文章就不是纯从自己视角写出,可以说代表着一部份东林党人甚至一部分福建本地官员的看法。

原因还是纯粹的唯结果论,东林党人退缩固守的选择历史上做了,结果呢?他们想牺牲福建人去保大明,结果大明也没保住,最后居然还一群在他们阻止之下偷渡海外的福建人在他们反对开垦的台湾岛上金银出了个根据地,反倒延续几十年的大明国祚。

王文龙仔细看了姚旅的文章,姚旅虽然激动,但是笔下还算有准,他也承认了南居益等人所说的开海的弊端,但是接着表示福建的四大平原养活如今福建的人口十分困难,朝廷该如何说服福建人放着台湾岛这么一个大粮仓不用,而是片板不许入海,全部蹲在福建挨饿?

姚旅直接举了建瓯白莲教起义的例子,表示如果不开海,不需要海盗打来,福建本地的起义就会不断。

浙党是支持开海的,徐学聚的态度鲜明,开垦台湾开放海禁都要继续推行下去。

此时建瓯的白莲教起义刚刚被平息,还是有些影响力的。之所以败落的如此之快,是因为起义领导者吴建防护工作做的太差。起义刚刚开始他就被几个混入起义军队伍的江西兵给刺杀了。而跟从百姓看到这么一个“冠冕加身”的“无为皇帝”轻而易举就被杀,瞬间失去信仰,于是起义飞速被镇压。

这是一场党争,也是一场理念之争。

这一次带头表示应该禁海的刑部主事南居益有东林党背景,他的上书一出,已经在朝中引起很大反响。

南居益其实是一个挺有能力的官员,他之所以会提出这样的建议也并非头脑一热,相反他的说法在历史上来看也没错。

而东林党中还有一派人也支持南居益,但却并不是为了大明的海防,而是想要搞党争,徐学聚在福建做的最大两件事情就是启动台湾移民以及推广瓜菜代,如果能把台湾移民之事给搞黄,竟然能够用之攻击徐学聚,顺便把徐学聚后面的浙党也扯进来。

他道:“咱们都是福建的海商,我李家怎么不想着桑梓都过上好日子?但朝廷文书压下来,我小小李家又如何能够抵挡?”说完之后李国助便慢慢喝茶,再看不去看杨天生的脸色。

若像历史上一样,等海上开发台湾岛有了相当成果才被朝廷所接纳,那时郑芝龙已经有了一支自己的武装力量,朝廷想要调动台湾的资源还得经他盘一道手,还不如一开始就自己来弄。

现在福建的衙门已经在台湾岛上建立了民团,建立了基于三一教的监督会,这开局比历史上可是好的太多,这是王文龙和徐学聚等人一力促成的心血,好不容易经营到这样的程度,哪怕是万历皇帝支持的继续开海同时放弃台湾岛的选择王文龙也不能接受。

几天之后开海禁海之事在福建的报纸上已经吵到白热化程度,而此时蛰伏许久的王文龙也终于准备下场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